Ok

En poursuivant votre navigation sur ce site, vous acceptez l'utilisation de cookies. Ces derniers assurent le bon fonctionnement de nos services. En savoir plus.

2017.03.02

棉婆婆睡不著


MMC_couv.jpg"隨風擺盪的門窗,一道輕微撕裂的傷痕:這就是想念的感覺。"
 


棉婆婆睡不著。她數羊,不停地數羊,但也不停地想起沒有做而應該要做的事:把菊花盆兒移到屋裡來,為門閂上油,為小狗準備保暖的稻草……接著,她在睡著了的村莊里漫步。然後,出門拜訪親人的棉爺爺回來了。棉婆婆終於可以安心地睡了。
 

兒童文學裡,睡不著或者不情願躺下來睡覺的人通常是個小孩子。這一則故事轉換角度,睡不著的是個老太太,而且我們讀到故事結尾才明白她睡不著的原因。

MMC_int_OK_BD-8.jpg

日常生活裡不經意的小動作成了打發時間的法寶,其中一個則是意味深長:棉婆婆把油燈掛在大樹的樹枝上,朝路的盡頭遙望。這一繪本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人物安詳的表情:棉婆婆自始至終帶著有點神秘的笑容,及至棉爺爺踏進家門時她滿面春風。此外,她對萬事萬物的關注,包括植物、動物還有人,都讓讀者浸潤在她慈詳的光環裡,與她產生共鳴。 

MMC_int_OK_BD-15.jpg

插畫家用心構築的故事場景也烘托了人物的特性。這一棟中國傳統房子裡有火爐、有鋸子、吊在牆上的大蒜與煤油燈。房屋之外,有著蜿蜒小路和階梯的村莊俯瞰一大片農民辛勤耕作的平原。圖畫裡的冷暖色系形成和諧的互補:淡淡的灰藍傳達了夜深寒涼與沒有說出口的擔憂,明亮的黃色則在棉爺爺踏進家門時像花一般盛開。

MMC_int_OK_BD-17.jpg

這一部美好的作品訴說一份時間無法磨滅的簡單、溫柔的愛。就和鴻飛文化其他的出版品一般,“棉婆婆睡不著” 的中國意象用意不在滿足讀者的獵奇心態,而是開闢一條體驗普世價值的新路徑。

 

原始文字出處:法國里昂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期刊 Li&Je 二〇一七年二月廿六日。作者:Michel Driol

Mamie Coton compte les moutons 棉婆婆睡不著

文:廖小琴 // 圖:朱成梁

原出版社:台灣信誼 // 法文版出版社:鴻飛文化 // 2015年豐子愷得獎作品

 

2016.07.24

中國日常生活即景

Chine, Nicolas Jolivot, Prix Pépite這個尼古拉裘力弗 Nicolas Jolivot自創自畫的作品 Chine, scènes de la vie quotidienne 2014年獲得法國童書界的最高榮譽:由蒙特羅童書展和世界報聯合主辦的金砂獎。  

創作這一本書的時候,尼古拉到中國遊歷已達七次,他的寫生簿滿是生動的圖文記錄。這些採風之旅在書裏分五個章節呈現:旅行,飲食,在街上,浮生半日閑,一生一世。這些元素組成一幅不落俗套的中國的畫像:擁擠的城市,停不下來的噪音,火車上大快朵頤的乘客,清晨在公園裏打太極拳的人們,在結冰的湖面滑雪車的小孩以及海邊度假的人群:所有的場景都極其自然生動。 

Chine, Nicolas Jolivot, Prix Pépite

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城市與鄉村多樣的色彩……對西方人來説,每翻開一頁就是一次驚奇。尼古拉善於在旅途中捕捉吉光片羽,短短幾句話就足以重現豐富的氣氛。他使用當代精致的語彙,糅合庶民語言的趣味,描繪各地風土的獨特性。

Chine, Nicolas Jolivot, Prix Pépite

對畢業於巴黎美術學院的尼古拉來説,毛筆與水墨是他非常熟悉的技法,中國繪畫樸素的形式和人文精神經過他具原創力的詮釋,沒有絲毫明信片式的刻板形象。中國人樂天知足,既含蓄矜持又真情流露,既個人主義又懂得適應群體生活,既傳統又現代。尼古拉像一個密友,透過這一本書帶我們走進這個有如萬花筒的國家。

Chine, Nicolas Jolivot, Prix Pépite

 

2013.07.01

香港法文期刊 Le Petit Journal 採訪

 

hongkong,le petit journal,hongfei cultures,chine   1- 你來自臺灣,什麽因素促使你前往法國?是源自一份特殊的關係還是偶然?

我在南臺灣出生長大。高雄港的海景很早就吸引我到海外廣闊的世界去探險。而自從我開始學習讀寫,我就直覺地意識到:語言與文字可以帶我旅行到很遠的地方,比世界盡頭還要遠的地方——人的内心就是。我大學時主修物理,同時也選修了有關歐洲文學的重點課程,而文學理論與批評裏有不少概念都得透過法文來理解與表達,我有了法語基礎之後才開始考慮來法國學習一門實用的專業(建築)。

 

2-  你和法國與歐洲初次接觸的情況與感想是什麽?

這可説來話長!我1992年抵達法國感覺像降落在一顆外星球上。當時我沒有意識到:相對於英國而言,我對法國的了解很少。進了建築學院之後,感覺法國朋友很友善但是總覺得有文化上的隔閡。在華麗的建築、香水與美酒之外,生活裏有一種空虛的感覺:法國朋友似乎聼不到我想要和他們分享什麽。我在心裏和小王子一樣嘆氣:“不管什麽都要人解釋:這樣子很累!”這個情形一直到我2004-2005年旅居英國牛津之後才有所轉變 :我所喜愛的英國作家讓我在那裏有回到家的感覺,但是與英國人相處也幫助我意識到我和法國人氣性相通之處。我對法國有了新的理解,也不再把法國當作可以隨時一走了之的地方。2008年起,我為參加大大小小的書展走遍法國各地,遇見各行各業裏形形色色的法國人,不僅對這個國家有更深刻的體認,也因此而發現了更多的自己。 

我喜歡旅行,去過不少西歐和中歐的國家,包括捷克和匈牙利。法國擁有輝煌的歷史與先進的技術,是歐洲一顆璀璨的明珠。但是我想對許多亞洲人而言,歐洲並不止於拿破侖和凡爾賽宮,歐洲也是多瑙河,荷蘭的風車,貝多芬,莫札特與歌德。這些繽紛多彩的元素(文藝復興,童話,城堡,傳説,哲學……)都是歐洲令世人矚目的特點。在這個文化氛圍裏,我覺得面對世界開放的法國最美:當她與世界共舞而不是以冰霜美人的姿態傲視群倫的時候,她更是讓人無法抗拒。

 

3-  編寫中國的傳説與故事,其意義是否在於發揚並分享你的文化? 

   

認真說起來,我並沒有立志要發揚自己的文化。也許我們的出版品讓中國人文精神得以走出漢學界,走向法國的平民大衆,但那並不是一種刻意的追求。我很喜歡中國文學,但是其他文明產生的文學並不見得比它遜色。鴻飛文化從中國文學裏汲取靈感製作圖書,主要是希望陪伴小朋友探索一個比他們的父母所知更爲廣闊的新世界。我們的目標不是把每一個小孩教導成一個小漢學家,而是幫助他體驗不同文化豐富自己人生的可能性,鼓勵他對世界產生好奇,進而創造一個開放的未來。

我所要分享的是對各個文化的尊重與理解。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我在中國文學傳統之中學會了用詩意和精確的語言來抒發並傳達個人獨特的想像和體驗。即使用法文寫作,這一份自我要求並不曾改變。如果我的作品能幫助小朋友用勝過我的姿態去關心這個世界,讓文化因著一代接一代的創造力而蓬勃生發,那將是我們最大的收穫。

 

翻譯自2013年1月香港綫上法文期刊 Le Petit Journal 採訪報導。

圖案取自2011年出版 葉公好龍 Le duc aime le dragon,繪者Valérie Dumas